最近看了一本很不错的书,叫做《禅与饮茶的艺术》,讲述的是禅和茶之间的关联,以及从中透露出来的东方文化。让人意外的是这本书的作者是一个美国学者,他名叫威廉·斯科特·威尔逊,他以研究、翻译和先容中国和日本的文化在英语国家享有盛誉,他翻译过《道德经》《菜根谭》,以及世阿弥的《风姿花传》等。威廉的译文忠实、优美,颇受好评。
除此外,他写有多部先容东方文化的脱销作品,这部《禅与饮茶的艺术》就是其中之一。饮茶和参禅有不少相似之处,两者都追求静谧的气氛,都要求珍视当下。
禅和茶密切相关,历史源远流长,在此基础上,有一种经典的文学形式应运而生,这就是禅语,它撷取禅宗故事里的诗句、短语或者是片段,或有禅意的诗词,文籍,来阐释某种看法、精神境界或宗教哲理。本书的作者另辟蹊径,从这些禅语着手,来挖掘潜藏在禅和茶背后的东方文化。那些挂在禅寺或茶室挂轴上的禅语,有的只有一个字,有的是简朴的句子,被称之为“一行物”,字面意思就是仅写有一行禅语的字轴。
威廉挑选了百余条一行物,在阐释这些禅语的时候,还先容了许多饮茶文化、名人故事以及禅宗故事等,既有趣又长见识。下面,我就将从茶的起源,茶与禅的关系,以及意蕴富厚的禅语等几个方面,来透视隐藏在禅和茶背后的东方文化。一、茶的起源:和禅宗密切相关,代表着宁谧自由现代生活中,茶已经是我们日常生活不行缺少的部门。
我们用茶来款待客人,也用茶来让自己放松。广东人喜欢说“得闲饮茶”,在周末会邀请三五挚友,到茶室点上几分点心,来享受惬意的慢时光。许多office lady喜欢买一些品类繁多、颜值很高的花茶,让自己在紧张的事情之余,稍微放松下心情,这也算是平凡生活中的小确幸。对了,听说花卉茶有养颜的功效,对皮肤很好。
茶和我们的生活关联密切,那最开始,人们是怎么发现茶的呢?关于茶的起源,众说纷纭。有两个传说比力知名:神农尝百草,以及达摩祖师的发现。关于神农发现茶的故事是这样的:相传在公元前2737年,我们的祖先神农在树下休息,他的眼前正在烧热水,就在不经意间,有几片枯叶从树上飘落到水中,水酿成了赏心悦目的琥珀色,神农好奇地实验了一下,发现这个水略带苦味,但却让人神清气爽、精神振奋,于是他“咕咚咕咚”把这些水全部喝掉,这就是最早的茶。
我们听过神农尝百草的传说,他对茶很是着迷,厥后经由多次实验,发现茶另有药用和保健功效,于是将这些都记载在自己撰写的书中。除了神农尝百草外,茶的起源另有另外一个版本。
凭据禅宗的说法,当年,达摩祖师在树下静坐参禅,效果不小心睡着了,为了驱赶睡意,他把自己的眼皮扯下,扔到地上。神奇的事情发生了,眼皮落下的地方长出了茶。
你还别说,茶叶的形态和眼皮还真有几分相似。厥后,达摩祖师将茶从印度传到了中国。这些关于茶的传说,真实性有待考证。
但从中我们可以发现两点:第一、茶自降生起,就具有让人神清气爽,精神振奋的作用。第二,茶和禅密切相关,两者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。二、茶和禅:两者相伴相生,在精神上相通现在,饮茶已经生长成为一种文化,称之为茶道。
茶道在日本很是风靡,但它其实是在中国世俗贵族的生活中生长起来的,茶道深受中国道家和儒家思想的影响。道家认为人生不外一场“逍遥游”,因此每个瞬间都值得珍惜,而饮茶能够帮我们专注在当下。儒家讲求伦理纲常,他们认为,天-地-人的结构并不平衡,只有人才拥有维护万物秩序的气力,而这个气力就是“礼”,克己守礼便能到达从心所欲。
进入唐代以后,道家和儒家相互作用,相互影响,演酿成了中国人日常生活中的“礼”,这些礼教是自上而下形成的,先是在朝廷和贵族中盛行,厥后才渗入到社会的其他阶级,这其中就包罗僧侣。从各种影视剧中,我们可以看到,那些上层和贵族经常会给寺庙捐香火钱,到寺庙祈福、让僧人帮助做法事等。在这样的交流中,仪式化的饮茶最后生长为禅寺中的重要社交运动。众所周知,我国的唐朝很是强盛,大唐盛世对周边的国家具有强大的吸引力。
公元6世纪的时候,日本对中国的文化就发生了极大的兴趣,并想方设法的学习,于是茶经由许多日本僧人传到日本海内。僧人空海远渡中国学习佛法,将茶叶带回了日本,回国后还向嵯峨天皇尽力推荐茶,而嵯峨天皇也对茶很是喜爱。僧人荣西曾两度来到中国,想寻求改变日本释教状况的措施。其时的日本释教各部派之间纷争不停,还纷纷寻求武士团体和贵族团体的支持,执着于争夺职位和权力。
荣西来到中国,发现禅宗是释教里唯一被重视的部派,在学习禅宗的同时,他也饮茶,并研究茶的作用。厥后,他带着禅与茶回到了日本。荣西认为:参禅和遵守纪律能够振作日本国民的精神状态,提高他们的道德修养,而饮茶能改善他们的康健状况。
他写了两本书《兴禅护国论》和《吃茶养生记》,来阐释自己的主张。从中我们可以看出,禅和茶在各自的生长中,关系日渐密切。
二者有许多相通之处:饮茶追求平静的气氛,打坐参禅也需要平静的气氛。饮茶有一系列流程,能够让你专注在当下,而参禅也需要人关注当下。文人书生喜好茶,经常把它写到诗词中,好比:苏轼的“休对故人思祖国,且将新火试新茶”,陆游的“叹息老来交旧尽,睡来谁共午瓯茶”都是脍炙人口的名句。茶能够为诗人们营造创作的气氛,因此自带雅致属性。
闲暇时候饮茶,能让人短暂地逃离庸常的生活,获得精神上的自由。而参禅入定能够让人脱离凡俗,追求精神上的自由。三、禅语:隐藏在挂轴上的人生哲学说到挂轴,不能不提到能阿弥。
15世纪的时候,斗茶和茶会蓬勃生长,现代茶道应运而生。其时的将军和贵族家里都有醒目艺术又有品位的助手,称作“同朋众”。虽然他们都不是僧人,但都剃了头发,所以取名都以“阿弥”末端,暗含着和阿弥陀佛有某种关联。
能阿弥是其时将军足利义政的“同朋众”,足利义政是整个国家的治理者,十分喜欢茶。能阿弥将房间部署成禅寺书院的样子,摆上足利义政的艺术藏品,来宾们来饮茶的时候,就可以浏览到主人艺术珍藏。这其中就有不少中国的画,这些释教主题的画原本都是挂在墙上,厥后被挂进了壁龛。厥后,这种室内设计流传开来,成为新的形式牢固下来:一个壁龛内只挂一幅卷轴,并伴以香炉或者插花。
这本《禅与茶的艺术》撷取了许多经典的挂轴,来阐释禅宗哲理,人生态度,以及东方文化。千利修认为,挂轴是茶道中最重要的道具。通读全书,我发现这些挂轴的内容有如下几个特点:1、脱胎于禅宗故事,从经典中提炼智慧这可以说是一行物最早的泉源。在古代的中国,禅僧喜欢在房间内里挂上师父、师爷等自己尊敬的人的书法作品,这些作品有些是师父赠送的箴言,有些出自禅宗经典,这些书法作品是冥想、参禅的起点,不仅能渲染静谧的气氛,还能给他们某些指引。
日本的禅僧村田珠光受到启发,建设起整套的饮茶礼仪,与此同时,也将中国的这种做法在日本推广开来。所以,一行物中许多内容都是出自禅宗。这部门的一行物比力多,我挑选几个我感慨比力深的来说说。大家熟悉的“一期一会”出自《禅之书》,这个理念强调的是看待每种事物应该有的审慎、珍惜的心态。
这更像是一种生活态度,指的是我们人生中的每个相会、偶遇,都只有一次,应该怀着珍惜的心情,全身心地投入。同一小我私家,即便能够经常相见,可是每次见的时机、心境,对方的状态,可能都不相同。所以,每次的相见都是唯一无二的。
我认为,这句禅语不仅有禅意,还暗含哲理。古希腊曾经有句谚语说,“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”。
万物处在运动中,河流飞跃不息,你这一秒踏进的河流,已经不是上一秒踏进的河流。另有许多禅语是从我国道家经典中演化而来,好比,“无”就取自《道德经》中的“有之以为利,无之以为用”。
“游”暗含庄子逍遥游的思想,出自“若夫乘天地之正,而御六气之辩,以游无穷者,彼且恶乎待哉?”“梦”的寄义更为富厚,《庄子》中有“庄周化蝶”的典故,而在《金刚经》中,也有一句话很有名,“一切有为法,如梦幻泡影,如露亦如雷,应作如是观。”2、从日常生在世手,演绎大道至简的精髓古语有云,“小隐隐于野,大隐隐于市”,这句话说的是,想过平静淡泊的生活,纷歧定要到深山老林中,只要心有净土,即便在富贵的都市,也能体验隐居的平静。换个角度,这句话可以明白为,日常生活就是最好的修行。所谓,“平常心是道”、“日日是好日”,就是如此。
许多禅语就取材自日常生活,好比:“寒来重衣,热来弄扇”、“饥来用饭,寒到添衣”,这些看似普通的事情,却暗含着某种哲理,流露出一种淡然、安宁的气质。就似乎“兵来将挡,水来土掩”那样,生活就是如此,见招拆招,无须太过忧虑。我还很喜欢“随分著衣用饭”这句禅语,这就像我们平常说的“看菜用饭、量体裁衣”一样,强调凭据自己的情况,过简朴知足的生活。
做人要坚守天职,让自己活得简朴,不要已往强求。“吃茶去”,“且坐吃茶”这样的一行物(仅写有一行禅语的字轴),挂在茶室内里,能够强调饮茶这个行动,让人专注到眼前的事情上来。
引申开来,对于禅修者来说,饮茶者全神贯注的瞬间,何尝不是一种修行?“真味只是淡”是禅宗版的“平平淡淡才是真”。少时喜欢富贵,有了生活积淀后,才会明确平平淡淡才是真。这句禅语让我想到了杨绛先生的那段话:“我们曾如此盼望运气的波涛,到最后才发现,人生最曼妙的风物,竟是心田的淡定与从容。
我们曾如此期盼外界的认可,到最后才知道,世界是自己的,与他人毫无关系。”大道至简,那些看似高深的原理,其实都蕴含在普通的生活中。
认真生活,就是最好的修行。日常看似普通的生活中,暗含着许多人生的智慧。3、从自然中寻找灵感,是道法自然的体现 前段时间,新冠病毒肆虐,世界各地给中国捐物。日本捐给我们抗疫物质时,还留下了感人的赠言,掀起一股诗词热潮,在众多的赠言中,我最喜欢“山川异域,风月同天”这句,这句诗不仅意境唯美,还暗含禅意。
或许因为自然给人静谧之感,有疗愈埋头的作用,所以许多禅语和自然密切相关,山、水、日出、雪落、古松、幽鸟,都是禅语中经常泛起的意象。自然界中的云和水,更是道家作品的最爱,云往复自由,水流无形,都暗含着自由,不受阻滞的意味,是饮茶、坐禅追求的精神境界。“岩上无心云相逐”、“云行观自在,水流不动尊”、“如云无心,似水无想”等禅语,都给人自由无碍之感。
另有一句关于自然的一行物我很喜欢,“春色无高下,花枝自短长。”这句禅语让我想到“文案天后”李欣频的一段话,大意就是,每小我私家都是奇特的个体,你看看大自然,牡丹有牡丹的美,玫瑰有玫瑰的美,它们不会相互羡慕,要去酿成对方的样子。所以说,“春色无高下,花枝自短长”。
或许我们不够完美,可是我们都是奇特的,安稳地享受这种状态即可。4、撷取古典诗词,富厚禅的意境表达因为禅宗和中国的道家、儒家思想密切相关,所以,禅语的规模也拓展到儒家和道家的经典,以及相关的中国古诗词。中国的许多古典诗词,自己就有禅意,有哲学深度。田园诗人陶渊明“结庐在人境,而无车马喧”的行为,很切合修禅时候追求的平静,澄澈。
前面提到的村田珠光,就深受陶渊明的影响,他曾经给自己搭建了一个茅草屋,用来坐禅、饮茶,并建设了茶道的新尺度。所以,陶渊明那句著名的“采菊东篱下,悠然现南山”,能够泛起在一行物中也就不奇怪了。这种恬淡,热爱自然,追求自由的精神,跟修禅的境界是相通的。
另外,我国唐代诗人王维,跟禅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。他喜欢参禅悟道,有“诗佛”之称。
他字摩诘,号摩诘居士。而有部著名的大乘佛经叫《维摩诘经》,主角维摩诘是一名富翁。
我有理由怀疑,王维就是看了这部经书,才用“摩诘”来作为自己的字。他的“行到水穷处,坐看云起时”就充满禅意,经常泛起在书法,或者山水画中,也是一行物中的常客,能够为饮茶和坐禅营造气氛。总结:在快节奏的今天,人们都忙得停不下来。
饮茶可以让人们暂时逃离琐碎的生活,逐步地清洗茶具、等水烧开,小心地沏茶,等茶叶逐步散开,散发出幽幽的香气,整小我私家专注于此,心灵能够获得短暂的平静,这也算是我们逾越庸常生活的方式吧。
本文来源:亚搏手机版app下载-www.hropt.com